• 邮箱系统
  • 报送系统
  • 无障碍浏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理论研究

更好发挥社会工作作用  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

  《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动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社会救助不能止步于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要根据困难类型和救助需求提供精准帮扶,让服务型救助成为物质救助的重要补充。服务型社会救助将救助对象的发展权与生存权并重,使社会救助变得更加精准、更有温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差异性、复杂性的救助需求。为此,应积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以社会工作之柔性构建服务型社会救助。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专业,在改善服务对象生活状态的同时,调动多方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改变困境的方法,提供的服务更为精细化、人性化。落实《意见》要求,应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专业社工机构等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服务。这四种服务内容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递进的过程,最终目的就是让服务对象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融入社会,深刻体现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展现出社会工作特有的专业优势,有助于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所以,构建服务型社会救助应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社会工作服务。

  一是开展心理疏导。对低收入人口开展心理疏导,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疏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帮助建立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进而为其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打下思想基础,这是开展服务型社会救助的基础性工作。要成立社会救助心理关爱基地等,为低收入人口搭建心理沟通和对话平台;要创新服务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低收入人口发放线上服务卡,实现心理服务全天候、全覆盖;要组建专业的服务队伍,包括心理专家服务队伍、心理顾问服务队伍和心理志愿者服务队伍;要构建心理救助工作机制,比如心理需求服务机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心理救助评估机制,等等。

  二是加强资源链接。低收入人口的需求往往具有复合性、多样性特点,链接到多方支持资源,能够使社会救助变得更为精细、精准,满足他们的救助需求。要全面盘点可链接到的社会组织、企业以及个人的救助资源,建立资源名册,鼓励开展慈善帮扶;要进一步整合救助服务资源,将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爱心企业等联合起来,共同为低收入人口提供相应的社会救助。

  三是注重能力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救助低收入人口的目的是要提高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有效规避不确定性以及潜在的诸多风险。要链接资源提供多元支持,帮助低收入人口增长知识、提升技能;要积极创新服务手段,通过就业参与、人力资源培育、家庭服务等手段,为有劳动能力的救助服务对象增能,实现再就业;要激发低收入人口自身的发展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是强化社会融入。共同富裕是让社会全体成员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要实现高质量社会救助,强化社会融入,让低收入人口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社会融入是让低收入人口在社会中得到认可,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是社会救助高层次的目标要求。要加强制度设计,完善相关政策;要创造条件和平台,引导低收入人口积极参与公共社会事务,逐步提升他们使用公共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文艺活动及帮扶活动,使低收入人口在互助互帮中实现自我价值,增强社会归属感和融入感。

  总之,为了更好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低收入人口,迫切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为他们增能赋能,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心态、发掘自身潜能,推动服务型社会救助向常态化、专业化发展,使社会救助从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复合型救助转型。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

  信息来源:2024年03月01日 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关闭】
  • 下一篇:
  • 上一篇:

相关文章

本网站各类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辽宁省民政厅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办公电话:024-23942895 网站地图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青年大街260号 邮编:110015   辽公网安备 21010302000818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59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14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