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箪食,一瓢饮。一日三餐,四季烟火。
社区小食堂,装着大民生。
自2023 年起,我市在多个居民住宅区建起了服务居民的社区食堂。这些食堂面积不大,但以价格实惠、用餐便利的特点,悄然融入居民生活。
那么,社区食堂能覆盖哪些人群,价廉的同时能否做到物美,与其他餐饮商家的运营模式有何不同,目前运营情况如何,居民反响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多家社区食堂,试图探寻这一民生工程的运行现状与未来还有哪些可能。
现状观察 从“一人食”到“邻里情” 烟火气中的温暖守望
上午9点半,海州区五龙街道文欣苑社区食堂“明厨亮灶”的厨房里,锅铲与铁锅的碰撞声此起彼伏,一盆盆刚出锅的地三鲜、溜肉段、西红柿炒鸡蛋被依次端上保温台。
食堂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来这儿吃饭的老人多,我们就按老人吃两顿饭的习惯做饭。”
餐厅内18张餐桌整齐排列。临近10 点,老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居民孙玉山端着餐盘笑意盈盈:“炸带鱼酥脆,西红柿炒鸡蛋酸甜,比自己做饭省心多了!”
作为海州区最大的棚改小区,文欣苑社区承载着2809 户、5263 位居民的“ 柴米油盐”。食堂自2024年3月份正式营业以来,不仅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就餐,也成为居民休闲社交的好去处,日均服务300人次。
这是记者连日来走访社区食堂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市有60 岁以上老年人口51.9万人,占总人口的29.4%。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普及,社区食堂逐渐成为解决居民“吃饭难”的重要抓手。
2023年5月,市民政部门启动社区食堂建设,在太平区孙家湾街道米家社区试点运营社区惠民大食堂,让周边老人在家门口吃上“ 放心餐”“幸福餐”。
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全市12 家社区食堂如雨后春笋。以10至13元的自助餐模式,提供从三五道到数十道菜品,部分食堂还对低保老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优惠折扣或免费送餐等服务。
中午,家住新邱区街基街道文慧社区的徐晓东大叔来社区食堂就餐,“有荤有素,自助取餐,还有水果,一顿才10 块钱,方便又营养。”社区里还有年轻人忙得没空进厨房,“ 午餐基本都来社区食堂解决。”居民小赵说。
除了“吃得饱”,社区食堂更在“吃得好”上下功夫。文欣苑食堂的食材每日采自意通物流园,确保新鲜;文慧社区食堂则根据季节调整食谱,冬季多炖菜,夏季多凉菜。细节之处,尽显温度。
两年,12家食堂,服务群众超20 万人次,从“老龄”迈向“全龄”,从“一人食”拓展至“邻里餐”,小小食堂正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正如在文慧社区食堂就餐的居民王玉先所言:“一餐一饭间,暖的是胃,更是心。”
运行模式 从“公益心”到“市场路” 社区服务的破题之道
吃完午饭的朱景升大叔拾阶而上,来到食堂二楼的活动区。“这儿环境舒适,吃完饭还能打台球、写写字儿。”文慧社区食堂是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一部分,依托养老机构而建,既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用餐需求,也为老年人提供了社交空间。
类似“养老服务机构+ 助餐”的模式,正在多个社区悄然兴起,而全市社区食堂的运营,也正逐渐呈现出多元并进的格局。在“餐饮企业+助餐”模式下,海州区河北街道西华园社区食堂借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场地,由专业餐饮企业承接服务,通过规模化运作与专业化管理,显著提升饭菜品质。“ 物业企业+助餐”模式则以细河区大唐荣城社区食堂为代表,依托物业服务中心,由商贸公司负责运营,降低场地成本。在这些模式的背后,是一套由数据驱动、政策护航的精细化治理体系在运转。
市民政局协同多部门科学布局、精准规划,推动社区食堂规范化运营。通过制作老年地图,深入分析老年人分布与社区需求,精准定位建设点位,并统一设计助餐食堂的LOGO与牌匾,塑造“厚道阜新、乐养无忧”的特色品牌。同时,支持中央厨房与连锁助餐服务站建设,推动集中采购、分散销售的产业化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扩大服务覆盖范围。
为保障食品安全与服务质量,市民政局联合市场监管、公安、住建等部门,制定《阜新市社区食堂安全管理办法》,从“门头”到“灶头”、从“前厅”到“后厨”,实施全流程标准化监管,明确责任分工,并建立运营监督台账,实时掌握食堂运营状况。
以公益为基、市场为翼,阜新市社区食堂的规范化运营,不仅保障了居民饮食安全与幸福,也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实践。
服务延展 从“助餐点”到“幸福圈” 小空间承载治理大命题
西华园社区食堂开业初期,每日就餐人数仅50多人,处于亏损状态……记者发现,这些承载着“一餐热饭”民生期待的微型餐饮空间,既要破解“众口难调”的服务精准度难题,又要平衡“微利运转”的市场化生存命题。
我市民政局先从创新性政策供给入手,为社区食堂发展注入发展动能。针对新建社区食堂就餐人数少的问题,协调媒体开展宣传。一周后,西华园社区食堂日就餐人数就达到120人次,目前日就餐人数稳定达到180 人次以上。米家社区食堂宣传短视频转发量达万余次,使其在开业两周就超过盈亏平衡点,日就餐人数稳定达到150 人次。与此同时,部分社区食堂还能对就餐特殊群体给予适当补助。
“单纯依靠外部‘输血’并非长久之计,自我‘造血’才能长期发展。”这几乎是社区食堂运营者的共识。社区食堂经营者也在努力探索各具特色的运营之道。
“节流”的同时还要“开源”。文欣苑社区食堂一面延长供应时段,一面丰富菜品,一面延伸客群范围。向附近的医院、学校,提供送餐服务,欢迎施工工地工人来就餐。还有的社区食堂开通网上直播,直播寻觅潜在食客。细分需求,增强顾客黏性,文慧社区食堂附近有企事业单位,社区食堂积极对外开放,办卡优惠。
不止如此,我市的社区食堂正在依托食堂这个平台,不断延展服务内容。文慧社区食堂在一楼,二楼开设老年活动室、日间康复照料室和书画室。社区书画爱好者常在这儿挥毫泼墨,朱景升常在这里练习书法,义务教授居民,举办老年书画展。用一幅幅装裱精美的水墨丹青讲述着文慧社区睦邻文化的新内涵。
“我们的综合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已经启动,规划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可服务周边近8000户居民。”清河门区新北街道负责人表示,通过“红色物业”建设与社区食堂项目双轮驱动,将小区闲置空间改造为“综合文化体育中心”,设置老年健身区、儿童游乐区、全龄文化活动空间等功能场所,开展老年娱乐、亲子课堂、体育健身、手工技能学习培训等活动,解决附近社区无室内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问题。
“社区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社区治理的‘微支点’。”我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用“绣花功夫”推动社区食堂从“单一助餐”向“综合服务”延展,让这股烟火气惠及更多人群。
从一餐一饭的温暖,到社区治理的创新探索,社区食堂正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这不仅是厚道阜新的城市温度,更是居民幸福感的具象表达。
信息来源:2025年05月10 阜新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