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录,是清代八旗制度下最基层的单位。女真部落为了狩猎的需要,每人出一支箭,每十人编排成一个集体行动小组,每个小组的名称就叫作牛录,翻译为汉语是“大箭”的意思。牛录的首领称额真,汉语为“箭主”的意思。这便是早期牛录一词的由来。
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后,势力扩大,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牛录制这一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又改为八旗制。初为黄、红、白、蓝四旗,分别打黄旗、红旗、白旗、蓝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扩大为八旗,原四旗名称冠以“正”字,另四旗名称以黄、红、白、蓝冠以“镶”字,即为正黄、正红、正白、正蓝、镶黄、镶红、镶白、镶蓝。新增四旗的旗子,镶黄旗的旗子在黄色旗上镶红边,镶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镶红边,镶红旗的旗子在红色旗上镶白边,镶蓝旗的旗子则在蓝色旗上镶红边。
每旗原则上应该包括25个牛录,每个牛录300名兵丁,共7500人,其头领称为佐领,掌管所统属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一切事务。但实际上,每旗的牛录数量是不一样的,每个牛录的人数也不尽相同。如努尔哈赤在位时期的八旗牛录数量大致是这样分布的:正黄旗45个牛录,镶黄旗21个牛录,正红旗25个牛录,镶红旗26个牛录,正白旗25个牛录,镶白旗1个牛录,正蓝旗20个牛录,镶蓝旗33个牛录。
5个牛录设一参领,5个参领设一都统,都统也就是旗主,共分八旗,后又陆续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八旗制度贯穿清朝始终,而八旗下边最基层的机构牛录,作为满族的一种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自然也自始至终存在着。
以牛录为地名,自然说明当时此地为某牛录首领的驻地或封地。今灯塔市大河南镇有音得牛录村,全称应是关音得牛录,关音得是牛录的首领、佐领。清代辽阳旗人共分属25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及巴尔虎旗)当中的15个牛录,只有两个地名流传了下来,另一个是弓长岭区汤河镇的牛录村,或称牛录大堡,在2003年全省进行的并村工作中,牛录村与小岭子村合并,行政村名已被改称为小录村,牛录成为其所属的自然村。
信息来源:2025年08月14日 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