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特别是临时遇困人员增多、救助管理机构发展不均衡、街面流浪人员不愿进站接受救助等情况日益凸显。为应对新形势新特点,银川市救助管理站因地制宜,反复研究,形成了推进银川市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建设的工作思路。
优化资源配置
银川市建立了“市局领导指挥、中心站运行执行+指导支持县(市)区属地管理”的工作格局,市民政局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的作用,研究制定全市救助管理工作的方针、措施并督导实施。市救助管理站发挥指导、协调、培训的枢纽作用,建成区域性照料服务、寻亲服务、接领送返、教育培训功能中心,采取提级办理、指导协助等方式,统筹开展工作。各县(市)区强化街面巡查、落户安置和源头治理等属地管理职能,有效改善受助人员生活状况,减少反复流浪现象,促进区域内救助管理一体化发展。
加强部门协同
在扩大救助覆盖面方面,银川市充分利用一级救助管理机构人力资源、硬件设施、区位优势等,着力打造“一站多点”的救助服务模式,形成市级、县级与乡镇(街道)“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落实乡镇“指端末梢”作用,落实安置工作,确保受助人员回得来、留得下、稳得住。
在完善街面主动救助及应急响应机制方面,建立民政与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合的街面协同巡查机制。县(市)区、乡镇(街道)落实属地管理职责,组织开展街面巡查和主动救助工作,摸排街面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对有关人员开展跟踪探访关爱行动。同时打造便捷高效的救助绿色通道,工作人员、车辆随时待命,发现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及时到场处置。
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方面,银川市压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属地责任,推动完善“一线巡查、常态管理、联动响应、及时处置”的属地救助管理机制。充分发挥24小时救助热线功能,织密街面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主动发现、劝导救助网。
优化救助服务供给
银川市救助管理站内设置专职寻亲岗位,夯实甄别寻亲工作基础,寻亲安置提级办理。着力打造“党建+”救助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成立“寻亲先锋队”,组成以党员业务骨干为中坚力量的寻亲队伍,对无法查清身份的长期滞留受助人员集中攻坚克难,帮助他们早日回归家庭。
各县(市)区民政局可将救助时间超过3天的受助人员送至银川市救助管理站,站内照料原则上不超过10天。规范安全开展站内照料,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加强站内受助人员的饮食、卫生和消防安全管理,确保救助管理机构和受助人员安全。
在自治区民政厅指导下,银川市救助管理站将建设为全区培训(实训)教育中心(基地),按照分层级、多样化、全覆盖、可操作的要求,定期开展教育指导,提升救助管理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市救助管理站建立跨区域源头治理合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复流浪受助人员信息台账,通过发送告知函、电话联系、定期回访等方式,加强与流入地、流出地救助管理机构,民政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
此外,在宣传引导方面,银川市全面打造“线上+线下”多位一体的宣传格局,充分利用银川市人民政府官网、银川民政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公告,扩大影响;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安民警、媒体记者担任救助管理特邀监督员,对机构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推动救助管理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目标发展。
(供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救助管理站)
信息来源:2024年07月26日 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