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民政局组织小朋友参观马岙博物馆,了解河姆渡文化。供图/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民政局 程 颖
2023年以来,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以“千万工程”为指引,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结合东海百里文廊建设等区域重点工作,完善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强化乡村地名文化建设,培育打造“乡字号”“土字号”地名公共品牌,进一步激发了地名的价值和潜力,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系统推进 同向发力
定海区委、区政府将地名命名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列入区域发展规划重要工作要点,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部门协同的方式,强化对地名命名更名、标志设置、文化保护等事项的引导约束,推动乡村地名体系标准化、系统化建设。其间,区领导多次赴基层调研,深入了解地名发展脉络,为地名命名工作把牢整体方向。
定海区构建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地名命名协调工作机制,民政、水利、交通、住建等9个部门协同联动,发挥“水利+地名”“文旅+地名”“交通+地名”“城建+地名”等集成效应,将地名工作渗透至东海云廊和东海百里文廊、古城微更新等重大项目开发建设和议事日程中,探索新时代海岛乡村地名建设新路径、新模式。
按照“尊重历史、照顾习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集思广益、择优命名”的原则,定海区通过组织村民大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村民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记忆、对乡村地名命名的建议等,使乡村地名“唤得起乡愁”。同时,发挥地名专家、文化学者等智囊力量,组建区级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地名文化植入工作,审议相关文化建设方案和地名命名、场馆布展等事项。
因地制宜 护根守魂
定海区挖掘利用当地地理环境、渔村文化等资源,在命名(更名)过程中注重有机植入,打造融合乡土气、时代感、文化性于一体的现代乡村地名景观。目前,该区已梳理茶人谷、酒缸潭等特色地名文化景观点位196个。在东海云廊建设中,根据五座山所处不同地理位置,分段赋予“山海胜境、绿水青山、崇文重学、不忘初心、勿忘历史”不同特色的文化定位,形成独特精神地标;在“云顶仙乡”打造中,以柳永等古代诗人描写舟山的诗词入名,命名自然景观地名20个、人文景观地名41个、休闲娱乐地名12个。
定海区结合古城微更新工作,全域梳理现存地名,分类建立保护名录,将定海城东门的古称“丰阜门”、奎光阁、文笔塔、砚池、墨井等具有重要传承价值、内涵丰富的古旧地名纳入保护范围,灵活运用复活、移植、派生等方式就近启用;根据定海古城15条老街巷的地名含义及相关历史文化,于街头巷尾设置相应雕塑和地名简介;将清康熙皇帝御题的“定海山”和“昌国县”名称内涵的“昌壮国势”制匾悬于复建的东城楼上;深入考证、挖掘“石览”这个仅在舟山使用,却已进入《通用规范汉字表》的汉字地名来历和文化内涵;在将金塘镇等申报命名“浙江省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将“贩鲜岭”“干石览镇”“龙堂岭”等一批乡土味浓郁的鲜活地名申报命名为“舟山市乡村地名文化遗产”,从而实现赓续地名文脉的目的。
为进一步助力本土地名“走出去”,定海区编纂了《舟山市定海区地名志》,依托小微地名馆、地名文化长廊、多媒体大屏等地名文化展示设施,开展地名巡回展览、地名文化公益宣传,引聚人气,并创作地名“微电影”,生动展现定海地名文化内涵。
拓展应用 助力发展
定海区将地名文化同河姆渡文化、海岛宋韵文化、古城历史文化等相结合,开发推出马岙千年稻香、小沙民俗文化等经典线路,以及鹅鼻岭、古樟驿、觅林古树园等特色地名打卡点位,配以休闲采摘、田园民宿、非遗文化等体验项目,擦亮定海乡村山海文旅产业“金名片”。
定海区为带动村民致富,积极培育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农业品牌,以地域文化助力提升乡村产业品牌附加值、影响力。优化布局“东海云廊”“文房四宝”“翁山丰物”等共富市集和电商平台,打通农产助销“最后一米”。目前已塑造金塘李子、岑港白枇杷、皋泄香柚等名果品牌,搭建东海云廊和东海百里文廊共富市集10个、共富工坊83个、共富田园18个,开发云廊雪糕、状元糕等地名文创产品百余种。
定海区还把地名管理与乡村公共服务相结合,通过整合乡村人口分布、资源状况、设施布局等地名数据,规范乡村标准地名地址编制,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并依托信息化手段,推广建设数字门牌、路牌、村牌等智慧地名标志,实现线上扫码查看属地政务服务、历史人文、旅游资讯等信息功能,形成以地名数据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信息网。
信息来源:2025年01月03 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