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爱民 王经平
近年来,湖北省枝江市主动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枝江市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县(市、区),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区域化统筹
让服务平台“建”起来
枝江市坚持规划引领、条块结合、互助共建的理念,着力抓好城乡公共服务中心、城乡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两个中心”建设,构建起全面覆盖、上下贯通、方便群众的城乡社区服务平台。
坚持“一个规划”引领。研究制订全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对服务平台规模标准、功能设置、运行管理进行明确规范。重点明确了社区建筑面积标准,规定城市社区建筑面积户平均不低于1平方米、农村社区占地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村改居”社区、安置型社区和新建物业型社区按照每户居民不低于1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强化“两个中心”功能。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城乡社区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强化服务功能,配套完善设施,确保城乡社区服务阵地达标、设施健全、功能完善。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在城市社区服务平台设置“一厅、九室、三中心、一超市”,开展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志愿者服务和信息生活服务等;农村社区服务平台设置“六室一广场”,推行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等惠民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全市网格化管理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将城乡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全部纳入服务管理范围,实现市、镇、村三级网格系统互联互通。
实行“三级联动”共建。坚持市、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统筹推进服务平台建设。市级突出简政放权和设施配套完善,镇(街)负责标准化平台建设,村(社区)承担服务项目落地和服务内容拓展。
结构性选配
让服务队伍“强”起来
着眼社区治理结构、组织设置结构,兼顾居民需求,枝江市着力打造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员、志愿者、社会组织三支队伍。
配强社区工作者。突出社区“带头人”队伍建设,近三年,先后从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致富能手中推荐选拔党组织书记、主任52名,并组织开展了政治理论、经济管理、党务工作等学习培训;选聘社区工作者209名、网格员1054人。
广纳社区志愿者。广泛发动党团员、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法律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到所居住地或工作地的社区注册成为志愿者。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志愿者队伍25个,2万多人。同时,连续3年组织开展“千人志愿服务行为”,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认领服务岗位,满足居民“微心愿”,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1.2万多件,筹集帮扶资金110多万元。
吸引社会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公益项目创投基金、补贴活动经费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探索在社区服务平台成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并提供组织运作、活动场地等帮扶支持。截至目前,该市社区社会组织已达51个。
规范化管理
让服务功能“活”起来
枝江市坚持从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需要出发,强化服务功能、健全服务机制,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服务水平。
社区管理网格化。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的原则,将全市城乡社区划分为1045个网格,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落实网格员日常巡查制度,收集掌握城乡居民的需求诉求,及时上报,妥善处理。
服务内容项目化。围绕“一站式”公共服务、网格化便民服务、社会化志愿服务等基本服务项目,建立涵盖社会保障、法律援助、公益慈善、家政物业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体系。目前,计划生育等8类45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全部下放社区,28项便民服务项目纳入社会代办服务范畴。并且在部分城乡社区设立自助银行和电子商务网点,试行社区“互联网+服务”模式,方便群众进行农产品交易、水电费代缴、金融存取等方面的业务办理。
管理权责规范化。按照“划分无缝衔接、服务全面覆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社区区域划分。对城区老社区,以“大区块、大道路”为界限明确规范;对城郊村、征地拆迁村,实行“村改居”,做好农民向市民的转型;对新建物业型社区,在入住规模达到2000户的楼盘设置社区。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要求,精简村(社区)标识标牌45块、上墙制度65项。
保障投入制度化。强化预算管理,将社区工作经费、党员活动经费、社区干部报酬、服务设施配套以及信息化建设经费等,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市镇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0万元,按照实际投资总额30%-50%的标准,对城乡老社区改造升级、“村改居”社区建设等项目给予补助。近两年来,全市共投入城乡社区服务平台建设资金5180万元,镇(街)划拨社区党组织党建工作活动经费150万元,落实“费随事转”经费80多万元。
(编辑:孙璐 审核:周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