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看社会力量开展国防教育的“雁阵效应”
解放军报记者刘建伟 通讯员 赵 雷 宋子洵
国防连着你我他,全民教育靠大家
创建之初,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曾引来不少怀疑的目光:一个社会组织的国防教育舞台能有多大?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5年时光转瞬而逝,或许就连该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李淑芳都没有想到,基金会在探索中发展壮大,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先后承办纪念“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企业家进军营等大型国防教育活动上百场;发展国防教育志愿者1200多人,并和志愿者一起进社区、到校园、走边防、上海岛;举办国防教育讲座上千场,听众达70多万人次;基金会成为一个拥有8个培训基地的4A级社会组织。
这个以国防教育为中心工作的社会组织,为何能焕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带着疑问,记者探寻其发展壮大的奥秘。
一个社会组织开展国防教育为何一呼百应?他们说??
越了解军人,越牵挂军队;越走近边防,越关心国防
故事的开端,还得从基金会理事长李淑芳的一段经历说起。
“当时大街上的人们四处奔逃,感觉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回忆2011年春节在埃及的那段往事,李淑芳依旧感到心有余悸。那时,她是一家道桥公司的董事长,第一次出国旅游,没想到飞机刚落地,就赶上当地发生暴乱,整个国家都处于硝烟与恐惧之中。
这件事,刀刻斧凿般地印在李淑芳的脑海深处。“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是一件多么有安全感的事。”李淑芳自豪地说,暴乱发生后,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在第一时间收拢华人,保护大家安全;更让人激动的是,祖国还第一时间安排飞机接大家回国。
“经历过生死,会看淡金钱名利;经历过战乱,才深悟国防重要。”李淑芳告诉记者,当她踏上回国飞机的那一刻起,“多为国防做些事”的念头便在心中生根发芽。她决定:把企业交给女儿打理,自己专心搞国防教育!
2012年9月,李淑芳拿出艰苦创业积攒下来的400万元,成立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
“400万元投进去,响儿都听不着一声,你到底是在图啥?”看到李淑芳为创建国防教育基金会四处奔波,很多人都不理解,更有人说她是“沽名钓誉”。
面对质疑,李淑芳和基金会成员一概不理,她们深谙一个道理:“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水有源,树有根,良心赛黄金。谁轻视国防,谁就是葬送自己。”
万事开头难。在价值多元的当下开展国防教育,困难不是一星半点:信息社会八面来风,家国情怀培塑难;国防教育面孔严肃,主动接受难;青少年对国防了解少,情感认同难……
“这难那难,只要有恒心一切就不难!”李淑芳告诉记者,得知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缺少人手,从事国防教育多年的退役军人田玉忠第一时间辞掉手头的高薪工作,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他的那句话至今还让李淑芳感动不已:“一朝是军人,终生为国防。没有强大的国防,挣再多的钱也没用。”
国防情怀会“传染”。渐渐地,主动上门要求志愿帮助基金会的人越来越多:退伍军人、企业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国防教育讲师……他们来到基金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越了解军人,越牵挂军队;越走近边防,越关心国防。”
“走进大漠边关,感受戍边战士的热血荣光。”基金会每年都会组织志愿者远赴祖国的部分边防哨卡??他们去过西藏,在那里看到终年不化的积雪,更看到经受长时间紫外线照射的战士们那粗糙而黝黑的皮肤;他们还去过祖国北极哨所,看到一位刚刚下哨的战士,因为严寒手上冻裂的大口子,上面结了一层痂,因为太冷又在原来的地方裂开了,粉色的肉浸着鲜红的血……
直观感受到“最可爱的人”的奉献和坚守后,志愿者们动容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信息多元时代,这是一场铸魂与“蛀魂”的较量??
赢得今天的铸魂“拔河赛”,才能赢得一个国家的未来
打开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官网,“红色基因、中国心”国防教育亲子活动、“学雷锋、卫国防”春季大行动等基金会最新动态呈现在眼前。
“战争可能千日不打,国防观念不可一日淡化。”就在前不久,基金会还与省直属机关联合举办“携手雷锋战友,并肩逐梦前行”活动,组织200余人走进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与雷锋战友乔安山、学雷锋标兵龙凡面对面座谈互动。
“赢得今天的铸魂‘拔河赛’,才能赢得一个国家的未来!”李淑芳感慨地说,事实上,信息多元时代,铸魂与“蛀魂”的较量从未停止过。
随着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基金会组织者有了新思考: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激荡激变,尤其是铸魂与“蛀魂”的较量、固根与毁根的博弈日趋复杂,西方敌对势力“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一刻不曾停歇。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个,一个是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另一个是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袋。基金会人员感到,国防教育就是要通过精准的教育引导,把国防观念深深植入到国民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为此,他们提出国防教育“六进”工作方案,即进机关、进军营、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海外,并组建国防教育讲师团队,先后为社会各界义务讲授国防教育课百余场。仅2015年一年时间,基金会就组织70余场活动,还在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教育平台《辽海讲坛》开设国防教育课,填补了国防教育栏目空白……
“国防教育是往灵魂里熔铸精神、往思想里渗透价值、往骨髓里注入忧患、往脑海里输送责任。”征兵宣传期间,基金会与辽宁省征兵办、省国教办、省教育厅联合主办“辽宁省征兵宣传进校园”活动,奔赴14座城市、52所高校宣传演出,在各高校掀起大学生参军热。
“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基金会与沈阳大南街第一小学联合举办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升旗仪式,邀请礼兵为学生们升旗。活动结束后,不少学生憧憬地说:我长大了,也要当解放军!
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看到“国防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基金会成员们的心里就像抹了蜜似的甜。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要有一流的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场“持久战”,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事创业
“终于把这场讲座定下来了!”基金会副理事长曲静拿着刚刚签订的合同,内心激动不已,这是基金会在今年筹划的第6场活动。
201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何文新慕名来到基金会,加入志愿者行列。有一天,她在整理文件时惊奇地发现:仅2013年一年时间,基金会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就自发捐款50余万元。
“为什么不向社会发起募捐?”何文新很不理解。“基金会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家对它还非常陌生,不能因为募捐让人误解,让国防教育变了味儿!”就这样,从基金会成立以来,这群“拓荒者”们,为了实现国防教育社会化的目标,一直都是自掏腰包维持基金会正常运作。在大家看来,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要有一流的国防教育,付出再多也值得!
如何照亮国民心中的国防灯塔,增强新时代国防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基金会专门策划一个大型国防教育画展。“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光电话就要打上百个。”基金会秘书长高建明对此记忆犹新。
独行快,众行远。随着基金会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心系国防的人士慕名前来主动捐款。自成立以来,这个基金会先后资助国防教育活动数百次,奖励国防教育突出贡献者20余人。
如今,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发展得可谓红红火火:从挖掘社会力量,到汇集社会力量,基金会的发展日趋壮大,也让辽宁省的国防、拥军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了关心国防、热爱国防、献身国防的“雁阵效应”,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汇聚磅礴力量。理事长李淑芳还获得辽宁省首届“国防教育贡献奖”。
“一个社会组织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我们才刚刚探索出一条集公益性、教育性、金融性于一体协调发展的路子。”李淑芳介绍说,去年底,基金会通过了辽宁省社会组织考评,获得了4A级社会组织称号。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李淑芳表示,“国防教育是场‘持久战’,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事创业。我们肩上责任重大,我们的步履容不得半点懈怠,无论前面的路有多难、路有多远,我们都将坚持走下去。”
哲人说,一个把情感和责任打进行囊上路的人,一定会走得更远。我们祝福,我们期待!
刘丛志和他的“张鼓峰事件纪念馆”
■解放军报记者刘建伟 通讯员 李玲玲 刘思祺
他叫刘丛志,原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商人。可在13年前,他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没想到的决定??为让人们了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他举债办起了“张鼓峰事件纪念馆”。
1991年,吉林省珲春市被批准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城市。次年,刘丛志就带着20余万元来到可以“一眼望三国”的防川村开了一家酒店。
到防川旅游的游人越来越多,酒店的生意也一天天红火起来,可他却做了一个让大家意想不到的决定:不做生意了,将酒店改建成“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原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丛志听当地人说起日本和苏联曾在中苏边境张鼓峰爆发过激烈的军事冲突,山上还散落有不少战争遗物。从那时起,他就经常上山去寻找挖掘遗物,并广泛查阅文献,收集图片和影音资料,边收集、边编撰、边研究。
张鼓峰事件虽主要是日苏之间的军事冲突,但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那段历史,他萌生了建一家战地纪念馆的念头。
2005年8月15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刘丛志的酒店正式成为“张鼓峰事件纪念馆”,生意人刘丛志“转型”成了纪念馆馆长。
在这个纪念馆里,刘丛志既是馆长,也是讲解员,还是安全员,更是炊事员。
记者在纪念馆里看到,400多平方米的展厅被分为张鼓峰事件、图们江历史等展区,环绕展区的彩色展板上用丰富的图文讲述了张鼓峰事件的全过程。玻璃展柜里,炮弹壳、军刀、军帽等战场遗留实物上锈迹斑斑,展台上还摆放着刘丛志挖掘出来的一些大块头武器残片。
13年来,刘丛志先后为纪念馆投入百余万元,至今还欠债10多万元。为了节省生活开支,刘丛志经常算计吃大米便宜还是面粉便宜。可就算这样,刘丛志对办纪念馆的举动也从没后悔过。他说:“历史应该被铭记!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让一代代年轻人了解并记住这段历史,比挣多少钱都重要!”
近年来,随着防川景区知名度提高,前来“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纪念馆先后被吉林省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更令刘丛志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参观人数的增多,了解那段历史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采访最后,刘丛志告诉记者,这些年一个人办纪念馆,辛酸苦辣都尝过了,但每当想起能把一段中国的屈辱史保留下来,让人们了解并记住,能为国防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他愿意继续坚守在这片昔日的战场上,让这段历史更好地传承下去。
每次刘丛志走出纪念馆,望着在薄薄云雾掩映下的张鼓峰,仿佛回到了当年那场炮声隆隆的战斗中……
不少人可能都读过法国作家都德写的著名小说《最后一课》,小说通过小学生弗朗士的自叙,表现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小说的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在遭到外敌侵略之后,连自己语言也不能学习的情况。采写本组稿件时,记者脑海中不时浮现这篇小说里的情景。古今中外历史表明: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全民国防意识的增强;国家独立自主、民族兴旺发达,离不开整个民族的尚武精神。
二战初期,盟国之所以惨遭损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在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潮泛滥,忽视国防教育,民众国防观念淡薄。最典型的是1935年,美国50万大学生集体宣誓,坚决拒绝服兵役,致使大战爆发后,新兵一时难以补充。
法国的教训更为沉痛。二战爆发时,法国民心颓废,军队士气不振,失败主义情绪泛滥,许多人公开表示宁愿接受占领而不愿打仗,相当数量的部队未经交战便溃不成军。当法国重型轰炸机要从马塞附近机场起飞轰炸意大利时,地方当局和居民以怕意大利报复为由,竟反对飞机从该机场起飞。机场附近的居民在夜间拖来各种乡村车辆,堆放在机场跑道上,使轰炸机无法起飞和降落。就这样,战争开始后短短几十天里,法国便吞下失败的苦果。
历史一再证明,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也是公民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的现实体现。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我国宪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国防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国家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益于国防教育的活动。
国防连着你我他,全民教育靠大家。毋庸置疑,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既是国防教育的受教育者,也是国防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毛泽东在1948年4月2日发表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贯彻执行国防教育法,就是应该人人来参与、人人都有责,通过广泛持久、生动具体的全民国防教育,使每个公民都懂得国防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家庭幸福、荣誉尊严密切相关血肉相连,从而激发起人们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近年来,随着国防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国防教育的深入推进,社会力量已经发展成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国防教育社会组织陆续成立,志愿者群体规模庞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防教育已经具备坚实的社会基础。更为可喜的是,许多社会组织在教育、民政、部队有关部门和机构的支持下发展迅速,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参与力量日益壮大,职能作用不断扩大。可以说,社会力量参与国防教育渐入佳境。
我们相信,当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牵挂军队、关心国防,像辽宁省国防教育基金会一样的社会组织将会一呼百应、应者如云。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