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深入推进“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各街道逐步形成各自关爱特色。
新泾镇采取“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张关爱倡议书、一张关爱回执、一张电子“关爱日志”、一张关爱情况汇总表。
华阳街道传承“四百”精神主动关心困难群体。在坚持“四百”走访的基础上,依托信息化、电子日志系统支撑,及时掌握舆情民意。
虹桥街道对关爱对象进行细分。成立居委会帮扶委员会,建立重点特殊对象帮扶档案和网络数据库。
新华街道配好一个帮困关爱对子,发放一本帮困走访记录本,认领一个帮困关爱项目,签订一份帮困关爱承诺书,在原有
14类人群基础上扩大覆盖面,重点关爱15类特殊群体。
江苏街道开展一对一结对,建立老先生沙龙,建立补缴养老金项目,开展受助大学生帮助小学生互助活动。
天山街道建立“
9+4+X”的关爱机制等。
目前各街镇通过助学、助业、精神慰藉、综合帮扶等方式已相继完成了排摸结对工作。
“困难群体关爱行动”涌现出许多先进事迹。程桥街道机场新村第三块区服务团队通过“淘宝义卖”资助重病党员;王满居民区居委书记结对帮扶吸毒人员再就业,化解家庭矛盾;仙霞街道一名多重残疾大病人士在与九华集团结对后,每月得到看病和交通费用资助,为此专门写下表扬信到组织部。
附件:
上海市长宁区开展“困难群体关爱行动”
情况介绍
内容摘要: “凝聚力工程”从上海长宁区华阳街道起步,迅速走向全区,并推广到全市。据不完全统计,“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开展以来,参与结对的党组织、企业或社会组织现金或实物帮扶金额累计达
800多万元。
“凝聚力工程”从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起步,迅速走向全区,并推广到全市。一直以来,“凝聚力工程”始终保持党与群众血肉联系这一灵魂,从“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逐步发展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今年是“凝聚力工程”
20周年,长宁区把“六个便利服务联盟”和“困难群体关爱行动”作为这项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1年起,长宁区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格局,通过党组织引领,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结对帮扶机制,开展“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整合区域各类资源与全区九大类困难群体结对帮扶,同时引导企业面向社会,服务群众,丰富企业党建文化内涵,营造全社会关爱互助的良好氛围。
一、做法与成效
1、全方位排摸。以各街镇为统筹,居民区为单位,排摸过程中做到“三个不遗漏”:人户分离不遗漏、支出型困难家庭不遗漏、非户籍人口不遗漏。在掌握政策覆盖的困难群体的基础上,做到“三个特别关注”:特别关注因病致贫等支出型贫困对象;特别关注人户分离等情况,将非本区户籍的突出困难居民也纳入到关爱行动中;特别关注需要精神慰藉的独居老人、优抚对象和需要融入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等。根据排摸数据汇总,长宁区困难群体总数为12345户、17182人。
2、“一对一”结对。要求每一户困难家庭至少有一个党组织或企业或社会组织与之结对。并根据困难程度不同,确定3642户重点结对对象,帮困次数一年不少于4次,其余一般结对对象一年不少于2次。目前,共有1105家单位党组织、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结对,平均每个单位结对4.8户;另外还有6095名个人(其中党员3037名)参与结对,平均每人结对1.1户,基本实现“一对一”帮扶全覆盖。
3、多样化帮扶。针对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全区广大基层党组织、企业、社会组织和党员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主题丰富、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帮困活动。一是发挥社区、居民区党组织的统筹作用,了解困难人员现状,安排适合的结对资源。二是发挥大口系统行业优势,主动设计结对帮扶项目。三是通过党组织搭建平台,塑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四是发挥区域化党建资源优势,加强条块联动,形成帮扶合力,解决共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开展以来,参与结对的党组织、企业或社会组织现金或实物帮扶金额累计达800多万元。
二、近期推进情况
1、完成全区困难群体重新排摸工作。制定“困难群体关爱行动”深化方案,对原九大类困难对象重新排摸。同时新排摸四类困难群体(困难失独家庭、困难单亲家庭、困难高龄纳保老人、其他特殊困难人员)。根据排摸情况分析,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包括:一是因病致贫、突发事件、就业就学等政策边缘性群体;二是新四类特殊困难群体;三是就业年龄段无业人员、吸毒、刑释解教、老上访户等群体。
2、梳理分析各职能部门政策举措。召开座谈会,听取民政、教育、卫生、人社、房管、司法、计生等职能部门在推进困难群体关爱行动中的政策与举措。初步梳理出全区面上关爱行动重点公共服务举措37条,涵盖助医(四医联动、家庭医生)、助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职校等各阶段助学帮困措施)、就业(就业援助基地、特殊人群缴金)、家政服务(居家养老、重残无业人员护理)、精神慰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心理咨询(刑释解教人员、失独家庭心理辅导)等各方面。呈现出部门联动、条块结合、政策叠加、社会动员等特点。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3年深化拓展“困难群体关爱行动”的重点:一是广度上扩大覆盖、完善体系;二是深度上提升实效、形成长效。
1、扩大帮扶覆盖面。一是资源发动,依托学会及分会、综合党委、党员服务中心等平台阵地,对区域单位、“两新”企业等再排摸、再动员;发动工青妇、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社会组织、区域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有效弥补公共服务。强调块的统筹作用,街镇层面根据困难对象不同情况匹配好结对资源,确保所有困难家庭“一对一”结对全覆盖。区层面有效统筹调整各类资源,平衡各街镇困难对象和资源的不对称。二是政策拓展,推动各职能部门在原有政策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台关爱行动新举措、新项目,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让民生举措惠及更多群体。
2、提升帮扶有效性。一是重点关注,通过走访排摸重点需求,在“一对一”日常结对的基础上,特别聚焦政策边缘群体、新四类特殊群体和不稳定因素群体,加强部门联动和政策的叠加运用,更加注重从根源上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问题。二是加强监督,根据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体设定走访频率和帮扶参考标准。要求结对资源(尤其是党组织、党员)在走访时都要到居民区报到,充分发挥“电子走访日志”在了解民意、解决需求、跟踪反馈方面的重要作用,定期记录结对走访情况,让关爱行动成效可见可比。三是常态长效,相关部门在走访帮扶中进一步了解群众共性需求,评估现有公共服务政策,落实惠民举措,并通过总结推广,形成一批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